“格物·求真”——博物学视角下的岭南绘画 (2)

4个单元相互独立又各自呼应,格物为了有机地联系4个单元,博物让观众体会各画家群体创作的学视异同,展览还特地呈现了一些相同题材的角下作品以便进行图像对比。

抽丝剥茧:发现被遮蔽的南绘往事

策展人好似一个侦探,需要寻找蛛丝马迹,格物发现美术史被遮蔽的博物另一面,挖掘被遗忘的学视角落。在这个展览中,角下可以重新认识著名金石学家黄士陵和蔡守。南绘黄士陵的格物花卉画是传统文人画与西方博物画相结合的产物。他主要使用毛笔绘画,博物配以书法和印章,学视却使用铅笔进行轮廓描绘,角下并强调花木的南绘结构特点和阴阳向背的光影效果,甚至描绘病虫害细节,这些画作已具备鉴别物种的功能。本次展出的一级文物《粤中花木册》还隐含着黄士陵与吴大瀓等人交游的往事。蔡守于1907年至1911年在《国粹学报》刊登了128幅博物图画,以往只能在影印版看到黑白图,这次借得上海桑浦美术馆收藏的8张原作做了复制画,其中有两张画能和《国粹学报》的图一一对应。

岭南画家如何受到西方博物学家的影响?展览也试图给出一些证据,从香港艺术馆馆藏居廉画作《狨猴》中伍德彝的题跋可以发现,这是居廉等人在广州西南城区的花地游玩时见此小猴,画图“以资考博”,经专家鉴定这是眼镜猴,世界上最小的灵长类动物,而当时花地正是西方博物学家采集和交换物种的重要场所,因此岭南画家和西方博物学家可能在花地相遇。此外,此次展览还挖掘整理了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任职于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(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)的专职画师张瑞麟的一批珍贵画作。

跨界互动:艺术与科学展览与生活

本展览是一次新的尝试,不仅是艺术与科学的跨界,也是展览与生活的互动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. 必需的地方已做标记 *